34题:马原
考点预测1:矛盾论
概念: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方法论意义:
A.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统一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B.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1)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全面看问题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考点预测2:真理谬误
概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认识会导致实践上的成功。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谬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上的失败。
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考点预测3:实践和认识(2016年已考)
第一,实践决定认识。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第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35题: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点预测1:供给侧改革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需求侧与供给侧管理管理的关系?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和重点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从生产端入手,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测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四个全面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不居中居于引领地位。
B.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C.全面深化改革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D.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E.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3.“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历史观、价值观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统筹兼顾的要求。
3、全面将成小康社会
1. 全面将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A.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B.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C.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D.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E.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的目标要求:
A.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B.发展协调性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C.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D.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E.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4、中国梦
1.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 中国梦的内涵
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6题:近代史纲要
考点预测1: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考点预测2:长征胜利80周年
考点预测3: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
具体题型及内容参考肖4或蒋5上面相关题目
37题:思修法基
1、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
(1)正确解决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
(2)解决自己内在思想品质中新旧道德观念的矛盾;
(3)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
(4)适应社会进步和个人完善的需要。
2、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2)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德精神,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中国革命道德内容丰富、历久弥新,是超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
(4)以辩证的否定观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拓创新、融会贯通。
(5)对个人而言,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3、中国革命道德其内涵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个伟大创造,对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4、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5、中国精神的定义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2)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6、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1)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2)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时代内涵;
(3)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4)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7、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2理想与信念的作用与意义: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3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1)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2)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社会理性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中。
4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需躬行。
(4)伟大出自平凡。
第三十八题:当代经济政治
1、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1)来自国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A.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B.国际金融危机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使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面临困难;
C.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
D.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机遇。
(1)来自国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A.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
B.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C.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D.制度优势日益显现。
2、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政治上树立建设伙伴关系新思路;经济上开创共同发展新前景;安全上营造共享安全新局面;文化上形成文明包容新气象。
(2)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
(蒋氏金句)
1.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解决……问题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此句子还可以用来直接回答一些分析题:“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与道德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法律是成文道德”等)
2.从道德方面: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或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加强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
从法律方面:要不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领域立法,完善……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行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结合自身谈观点:总结前面内容,结合实际编写一条。
2017-2018年新祥旭考研辅导班第一品牌
辅导咨询QQ: 1325098266 丽丽老师
高分热线:13366633903 18511209708
机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长远天地大厦B1座5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