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考研官网欢迎您!


2016考研时政全年热点详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新祥旭考研】 / 2015-11-27

        2015年5月6日,人民日报对"五一"期间网络爆发的几个热点事件进行了梳理,宣扬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高屋建瓴的审视高度,也体现了人民日报对社会正能量呕心沥血的传播。类似的一些负面例子,按照命题规律是不会出现在考研政治的考试范围内的,但是这些事件的组合,引起了国家的关注,那么,如此一来,同学们还是有看一下的必要的。

  (一)热点事件总结

  事情都不复杂,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女司机被逼停遭暴打,行车记录仪却显示,两车早有并线、别车的几度斗气交锋;导游对没有消费的游客破口大骂,却有人指出这本来就是只要1元钱的"旅游消费团";武侯祠石碑遭人刻字,网友人肉出的电话,却让同名者无辜"躺枪"、不堪其扰。几件小事,情节反转,揭示出"文明"一词背后复杂的现实语境。

  面对这样的场景,大家都有基本的文明观,对错的边界不会模糊,一些根本性的判断不会出错:不管有理没理,打人不仅是文明问题,更是法律问题;不管多么难,做好服务都是导游的本分,骂人有悖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而从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到故宫的大水缸,"到此一游"的方块字确实是文明的污点。有了这样的共识、守住这样的底线,文明才算是迈出了小小的第一步。

  不过,现实也绝不是非黑即白的文明判断题。暴打司机的视频足以激发很多人的义愤,但看了双方此前你争我抢的斗气,不少人也转变看法表示"无法同情女司机"。骂人的导游确实让人全无好感,但"一元团"的背景,也让人感叹游客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刻字激发"文明耻感",但人肉搜索、电话骚扰却也走到了另一个不文明的极端。新闻本身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只是看到结尾就匆忙下结论、做断语,难免会失之偏颇,进而产生道德迷失。

  (二)考研政治考点链接

  这些社会热点与考研政治思修的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密切相关。其中第一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对于公共生活的定义同学们要明确,公共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生活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协调。

  因为这一章节既是知识考点,也是可以作为同学们日常行为规范,因此同学们不管是答题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牢记这些"心灵鸡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文化中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也正是从自我审视开始的。有了"同理心",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他人的处境、分析事件的背景、思考道德的要求,也才能在现实语境中理解一种生活化的德行、一种可感可触的文明。

  惟有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才让人越思索而越敬畏。这是康德被广为引用的名言,其中所谓"沉思",绝不仅仅是重视,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审视与反省。惟有如此,才能让道德成为责任、文明成为习惯,才能让我们处身其中的社会真正走向和谐。

全方位权威辅导,考研复试效率高

面授一对一
在线一对一
魔鬼集训营
咨询课程 预约登记

以效果为导向    以录取为目标

填写信息获取考研一对一试听名额
姓名:
电话:
报考学校及专业:
北清考研定制 985考研定制 211考研定制 学硕考研定制 专硕考研定制 北京考研私塾
x